2016年9月6日星期二

【催眠治療篇】催眠可醫濕疹??


最近同個行家傾計,大家交流心得的時候

內容大概講述一個受濕疹困擾很久的個案

因為病情反覆及擔心食藥後會有副作用

於是上門求助

最後用了大概接受了三次治療,情況已改善了九成。


有關濕疹的資訊,只要你在search engine輸入「濕疹」二字

相信會看到好多好多有關的介紹

濕疹其實大致上分三種,其中「汗皰疹(又稱汗皰、汗皰濕疹)是一種好發於手腳的皮膚病,在手掌、手指側面及腳掌,會出現透明像珍珠樣的小水泡,水泡大小約1~5毫米,偶爾可出現大水泡,通常伴隨著中度至重度的搔癢。通常急性發作期最癢,患者常會忍不住去搔抓或摩擦,抓破皮以及續發性的細菌感染都可能發生。而濕疹的致敏原因不盡相同但其中一個原因是關於患者的情緒壓力,而這個原因都可以令濕疹的症狀變得更嚴重


催眠對於減壓(reduce stress 的功效亦是毋庸置疑的。催眠的好處,就是讓你可以學習一些簡單的放鬆練習,改善你的生活質素。催眠能讓你身,心,靈進入徹底的放鬆狀態,體驗放鬆的感覺,達到減壓的效果



事實上,催眠本身不能「醫濕疹」

但可通過改善其他身心問題,例如壓力大,去改善濕疹的情況


2016年9月1日星期四

【心理治療篇】心理治療師之路 (上集)

今日無意中從網絡上看到一篇關於心理治療師的工作描述
讀完後有感,很想跟大家分享
題目為「心理治療師是個危險職業」

這個職業有什麼危險的?

因為它會對情緒情感産生影響,對婚姻家庭方面造成壓力。有的從業者還會因自身存在性格缺陷,經歷情感掙扎、工作理想的幻滅甚至導致身心的孤立……


    很多人認為從事心理諮詢與治療的人不會有什麼危險,他們只需對病人的心理進行治療,無需為病患的生命負任何責任。其實,現狀並非如此。

    在從事心理治療師工作8年之後,徐晨發現自己走進了死衚同。當他最近從自己的督導師那裏得到“治療師本人終生都是一名需要接受心理治療的病人”這一論斷的時候,他開始懷疑當初自己選擇這個職業選擇究竟是否值得。

職業風險與日俱增

    對於從事心理健康的人員,尤其是在高等學府辦的心理治療機構工作的徐晨來説,現在是他的艱難歲月。大量考取了心理諮詢師證書的人涌入這一市場,人們對於心理治療的坐觀或猜忌態度,已經使得徐晨在最近的幾年一直為他自己的職業發展和經濟前景惴惴不安。

    但是這還不算最糟糕的,很多新狀況的出現,使得徐晨越來越感到這一職業對自己造成了額外的威脅。

    前不久,徐晨的一個病人自殺身亡。這個自殺的病人是個大三女生,她從高三開始起就不斷萌生輕生的念頭,在她第七次自殺未遂被送進醫院急救的時候,徐晨開始為她做心理治療。可是,這個女孩雖然接受心理諮詢,但在治療過程中卻拒不合作。在精神科醫生為她開出抗抑鬱的藥物後,徐晨竭儘自己所想讓她服藥,但是她拒絕服用指定的藥物。終於,悲劇再次發生——在一週後,她第八次割腕自殺成功了。這次自殺事件除了給徐晨惹上了無窮無盡的麻煩和訴訟以外,也幾乎斷送了他的心理治療師職業生涯。

    女孩死前留下的遺書中稱徐晨是“無任何幫助的心理治療師”,而這個女孩去世後的第二天,徐晨就遭到了其家屬的圍毆,理由是:失去孩子的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是被徐晨治療結果傷害,感到生的絕望。此後的訴訟過程中,學院迫於壓力,徐晨不得不暫時中止了學院的治療師工作。

    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徐晨説:“你也許認為這僅僅是我個人的困境,但是我在這個領域的朋友和同事們,對於從事心理治療工作對生活質量的影響,都表達過類似的隱憂。有的人因為感興趣考取了相關的證書,但是卻不願意從事相關的諮詢。我的一個好友,就是把心理學的知識用於她後來從事的HR管理上,理由是不願意承受因別人的苦痛給自己帶來太大的壓力,怕它會逐漸耗儘自己的活力和熱情。”

身心的雙重威脅

    莫莫,5年前心理諮詢師職業開始被媒體爆炒的時候,正在北師大攻讀心理碩士學位,那時她感覺自己很幸運,可以先知先覺地學習這個熱門學科。但是拿到畢業證書、做了半年心理諮詢後,她卻選擇了一家外企做與自己專業毫不相干的HR工作。當記者問她“為何不繼續從事自己夢寐以求治病救人的治療師專業”時,她回答:“可能就像愛情,因為不了解而深陷,因為了解而分開。”

    莫莫説,她在實習過程開始,就有一種過分熱切的需求,想要拯救患者于水火,也曾希望心理治療師這個角色為自己帶來廣泛的社會地位與尊重。但是沒多久她就“把這個職業看透了”——她原本希望通過自己的知識化解人們的悲傷、憤怒、敵意和攻擊性,然而,她沒有預料到的是,在治療過程本身之中她每天看到的除了種種人生的陰暗面以外,還有來自患者及其家屬對治療師本人的種種攻擊和敵意。

    病人會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而對治療活動和治療師産生負面情緒。這種反應可能是拒絕做出改變的手段,可能是逃避互信關係的方式,也可能是建立互信關係的一種常見的方式(例如,通過打罵等手段)。然而,無論莫莫做得多麼溫順和緩,都不可能避免病人的消極性和攻擊性。實際上,對特定的來訪者(莫莫至今都不願稱那些前來諮詢和治療的人為病人)來説,治療師那種被動的、溫順的舉止本身就會激起暴怒情緒。莫莫認為,這些負面情緒的引發,可能由於自己在治療過程本身所固有的諸多限制和挫折,莫莫完全能夠理解,但是她覺得自己非常沒有安全感。

    “我們不僅會成為憤怒和攻擊的靶子,我們自身也常常會體驗到這種情緒和衝動。失約、逃單、徘徊不前、自殺的凶兆和企圖,以及週末加班都會考驗我們的仁愛之心。我們遇到的病人可能會滔滔不絕或守口如瓶,可能會牢騷滿腹、哀怨不已,可能會對我們的話漠然置之、聽而不聞,可能會戳到我們自己的難言之隱……

    還有的父母,他們用自己固執的生存模式破壞自己孩子的治療,也有的陪著訪客一同前來的配偶虐待並恐嚇她們,他們不願參與共同治療,還會因為反感治療而恐嚇治療師。我們必須面對這些人。這些情境,還有無數其他情境,每一種都導致莫莫內心對這個職業的擔憂與恐懼。而工作結束後,莫莫會把這些情緒帶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來,家人則不能感受到她的情緒變化——輕則忿忿不平,重則大為光火。”

心靈的孤立與無助不斷累加

    一般情況下,心理治療師要麼是在相對隔絕的環境中工作,要麼受雇于各種機構。在這些一週去上兩三次班的環境中,莫莫覺得非常沒有安全感,更不願意向同事透露個人的事情。由於大家都是學這個專業,對自己的缺點、情感、錯誤或弱點進行探討,都會讓莫莫覺得很危險。可是當莫莫感到自己無法自由地與同事或管理者分享自己的顧慮和憂懼時,她自己遇到的職業問題就無法得到有效解決。

    莫莫不願整日面對一再重復、殘酷而又錯亂的故事和人,怕從事這樣的治療工作會對人性形成一種陰鬱的看法,變得對別人心存恐懼、缺乏信任。她更無法接受做一名治療師還必須週期性地(或者,對某些人來説是永久性地)接受治療。從本質上講,治療師終生都是一名需要接受心理治療的病人。

    事實上,僅僅是短短3個月的實習過程中,莫莫就體驗到了一種與家人、朋友、同事的隔絕感和疏離感。莫莫説,“訪客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治療機構是負面情緒的避風港。莫莫竭盡所能做到和藹可親、善解人意,並對病人有所幫助。但根本上講,個人關係和職業關係不可能純粹是善良、慈愛、有益和無私的。我曾希望通過專注于他人的問題而回避自己的問題,但是拒絕承認和接納一個人的陰暗面,會對心理治療過程中的雙方都帶來危險。”

    於是,她選擇了放棄。

    人們在選擇警察、消防員等職業的時候,往往會對這些職業的風險略知一二,也會在上崗之前接受相關的防範風險培訓。但是對於心理治療師來説,提前對所要面對的事情有所了解、並對其可能帶來的危害有所準備就比較難。臨床治療師往往知道來訪者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險,也知道他們其中一些人可能會無法渡過難關。然而絕大多數成為治療師的從業者,對於他們自己在這條路上將會遇到的危險,根本就沒有做好準備。

    造成這種渾然無覺的原因是什麼呢?也許,臨床治療師工作的危險與其他的職業不同,因為它並不那麼顯而易見。除非面對有暴力傾向的患者,否則治療師很少會遇到對自身安全造成直接威脅的情景。這個行業絕大多數的危害是累積而成的,只有在從業很長時間以後才會顯露出來。

    莫莫和徐晨都曾經指望,自己能夠從他們的老師或督導師那裏預先得到告誡,從而了解潛在的危險。徐晨甚至還想象過——治療師經常參與的培訓項目或雇傭方也許會關注這些預防性問題。但是,這種開明的關懷在治療師圈子裏面卻是一直非常缺乏的。畢竟,治療師首先要優先考慮的是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其次才是自己的。

    這個職業會對情緒情感産生影響,對婚姻家庭方面造成壓力。有的從業者會因自身存在性格缺陷所經歷的掙扎,工作理想的幻滅導致身心的孤立,為自殺患者提供服務時所面臨的風險……

    凡此種種,莫莫與徐晨並不是想對立志要在心理諮詢行業幹一番事業的人潑涼水,只是想讓他們在進入這一行業之前,先學會關愛自身。因為,治療師對自我的關懷也是對患者的最好保護。

《文章轉載自前程無憂《新前程》月刊2010年4月號》



2015年9月3日星期四

【香薰篇】個人經驗分享

分享(親身經歷)


話說有日我去九x灣間Nexx 鋪買檸檬香茅(lemongrass)...
我先係鋪頭玩左一陣(逐支精油擰開黎聞),期間有個中年女性黎買精油,又係玩左幾支,當中有rose otte n rose absolute
然後就同個年約40既sell屎講「嘩,乜呢支玫瑰咁臭既?好有草青味(佢拎著支rose otto講)」,  跟著個sell屎就話「噢,因為佢過左期啦...應該」

我係旁邊聽住,不禁嚇左一下

 之後,我玩完+聽完一輪後,我就同個sell屎講「我想要支檸檬香茅」
個sell屎反問我「檸檬香茅?」
我好冷靜咁指住支油,然後佢就同我講「噢,檸檬草下話?」
個刻我真係滴汗




老實講,而家門巿的銷售員,大部分都未有受到專門訓練,對產品一知半解
就算再好的產品,經他們這樣的譂述,都會大打折扣, 大家要小心選喔

2015年4月23日星期四

(犯罪/變態心理學) 偷竊癖 (Kleptomania)

今日放假,於是在家收拾一下自己的雜物
發現幾年前讀變態心理學時的一份功課
內容大致如下:

試過讀幾篇新聞或法庭新聞,都會見到有人「偷野」(盜竊)
不過,有時會發現有些犯案者本身不是因財困而犯案
他們所偷的,亦不是什麼價值連城的金銀珠寶
最詭異的,是他們往往有足夠的金錢支付貨款
到底是什麼原因,令他們「鋌而走險」的呢?
也許,他們都有精神病吧。

沒錯,在精神病中確實有偷竊癖 (Kleptomania)的診斷 (diagnosis)
它是屬於一種衝動控制障礙的問題。患者通常會重覆地出現偷竊的衝動,但他們多數時間是無法控制這股衝動,最後大多數的患者會將之付諸行動。在這過程中,他們會先感到自己的壓力及緊張水平逐漸升高,當成功偷到東西時 (注意: 物件本身可以沒價值,患者只是想滿足「偷竊」這行為),他們就會感到刺激、滿足和鬆弛。但當高漲情緒冷卻過後,他們會感到內疚及情緒低落。患者絕大多數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或情緒困擾,他們只是藉著偷竊行為來緩解一下壓力。

不過,要證明有偷竊癖 並不容易,首先香港成功的案例不多
因為偷竊癖本身是很難用心理評估工具測出來
而且,承如之前所講,偷竊癖患者本身都有其他的情緒或心理問題
難以從獨立的方向診斷

如有發現身邊有朋友遇到問題,記得尋求專業人士幫助呀

2015年2月11日星期三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 被害者對動武者動情?!! (犯罪心理學/變態心理學)


上年我們在專頁都有介紹過,不過最近偶然看到電視又介紹「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Stockholm Syndrome)」,同時在網上看到這張漫畫,簡單又概括的展示了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症」,今次就介紹一下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Stockholm Syndrome)」。

首次出現

於1974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發生銀行搶劫案件,歹徒歐陸森(Olsson)與歐佛森(Olofsson)綁架了四位銀行職員。警方與歹徒僵持了一百三十個小時之後,本案因歹徒放棄而結束。事後,所有的被害者都表明並不痛恨歹徒,並表示歹徒非但沒有對他們造成任何傷害,反而對他們多加照顧,於是他們對歹徒心存感激之餘,還對警察採取敵對的態度。最後,更有其中一名被綁架的女人質 - 女職員克麗斯蕬汀(Christian)愛上其中一個歹徒歐陸森,並與他訂婚。

定義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Stockholm syndrome)又稱為人質情結、人質綜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加害者產生特別的感情,甚至會反過來幫助加害者的一種情結。

特徵

根據心理學者的研究,一些情感上偏向會依賴他人且容易受感動的人,若遇到類似的狀況,會較容易患上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而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通常有下列幾項特徵:
  1. 匪徒會為某種所謂「正義」的原因而作出綁架人質之行為,並得到人質認同。
  2. 人質必須真正感到綁匪(加害者)會威脅到自己的存活可能。
  3. 在人質遭到挾持的過程中,人質本身必須感覺到綁匪(加害者)略施小惠的舉動。
  4. 除了綁匪的單一看法之外,人質必須被隔絕所有其他觀點(即得不到任何外界的消息)。
  5. 人質必須相信,自己是沒可能逃脫/對前路感到絕望。
大部份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患者都會經歷以下四大歷程:
  1. 恐懼:因為突如其來的威嚇及脅迫導致現況改變。
  2. 害怕:處身或籠罩在極度不安的環境中,身心都受到威脅。
  3. 同情:因與挾持者長期相處的情況下,體驗到對方的迫不得已之行為,同時自己又並未受到任何『直接』傷害。
  4. 幫助:最後,被挾持者會給予挾持者無形的幫助,例如配合/不逃脫,甚至是反安撫挾持者等;更甚的或會提供有形的幫助,如協助逃脫,向法官說情,一起逃亡,更極端的(會出現在女受害者身上) 會愛上加害者,與他結婚及生兒育女等 。

斯德哥爾摩症例子


電影中不乏利用「斯德哥爾摩症後群」的橋段,以達至淒美感人的效果。最經典的,莫過於《天若有情》中,有錢女主角Jo Jo (吳倩蓮),愛上劫持她的華Dee (劉德華) ,到現在,仍有許多人都回味著華Dee駕著電單車不停流鼻血,Jo Jo如何在某天橋穿著婚紗跑,恍惚要找到華Dee的身影,背景播著「天若有情」及「未曾後悔」
較近期的代表作還有《色戒》,當中的年輕女團員王佳芝(湯唯),在與特務頭目易先生(梁朝偉)之間的感情糾葛亦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刺殺行動失敗就是因為王佳芝的告密。

較實際的例子,其中一宗發生在美國的鹽湖城 15歲少女伊麗莎白在失蹤近 9個月獲救。伊麗莎白被擄走的一天,她已在一個稀奇古怪的宗教儀式下,與擄走她的流浪漢米切爾「結婚」,成了他其中一名妻子。警方還認為,從伊麗莎白在有機會時也不打算逃走看來,她已被米切爾「洗腦」,其叔父更指伊麗莎白已患上同情綁架者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2015年1月20日星期二

解夢 - 不停發夢見到自己在考試?

收到朋友的來電,問我可唔可以幫他解夢


「其實已經夢見過幾次,都有點困擾
有次試過因為見到呢個夢而扎醒
睡眠質素有D影響...

我有好幾次都發夢,夢見自己返左以前讀書既嗰間中學
(註:呢位朋友冇讀書好多年,不過佢本身成績唔錯...)

坐係自己個位度,跟住就有份試卷出現係我面前
我睇住份卷,心跳得好快
全身出汗,覺得抖唔到氣,我拎起支筆,不停咁寫
但寫到第二句,就聽到「times up, pens down, stop writing...」
我跟住就驚到扎醒左...」

聽完後,我就問佢一個問題:近來既工作好忙嗎? 係咪要趕deadline?
(註:佢沒同我講過任何關於自己既事,對話一開始就講佢發夢」

佢先倒抽一口涼氣,然後問我:你點知架?
然後就開始同佢傾,由個夢到佢自己最近既問題...

解夢的方法有好多種,什麼周公解夢,夢字典,甚至用風水角度去「分析」
但其實解夢並不是什麼神化的事,但又不是任何沒受訓練的人,自己用本字典就能解夢
其實,「夢」可以告訴我們好多事

好似我這位朋友,因為工作壓力的關係
但又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更甚的是他本人根本就察覺到自己在受壓!!!

由於不能反映出來,大腦就會在他休息的時候
透過他的潛意識告訴他,我有壓力呀~~

過幾日再問佢,仲有冇發夢見到考試
佢話冇啦,多謝我幫佢,令佢知道自己的問題...

每次聽到朋友/客人的回饋,都令我覺得有動力
去幫其他人

未知下一個會是你嗎?



2014年12月13日星期六

「外向孤獨症」 - 是什麼的一回事呢?


  • 最近,面書上分享了一幅名為 「外向孤獨症」。還列出此症的一些「症狀」, 例如手機不離身, 人前人後兩個樣等等...「孤獨症」?是一種病嗎?是心理有問題嗎?這到底是什麼的一回事呀?

    一般而言,在心理學中,我們一般都會以DSM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 或ICD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作為標準,簡單來說,就是如果該病症能在這兩個manual當中找到的,就算是心理病。

    嘗試過於兩個manual當中,搜尋「外向孤獨症」,但無發現什麼的。起碼證明,這不是什麼心理問題。然而,這「外向孤獨症」的緣由是什麼。首先,讓我解釋一下這個稱為「外向孤獨症」是什麼意思

    外向孤獨症(Outbound autismc),是一種網路語言,準確點說應該稱作“外向的孤獨”,指的是這樣一類人:

    1、在日常生活中很善於交際,有很好的人緣,在大家的面前總是喜笑顏開、快快樂樂的樣子,給大家以樂觀、開朗、熱情、自信、進取的印象 這就是所謂的“外向”相反的則是“內向”。
    2、但是,這種人的內心情感往往很豐富,甚至是多愁善感。但他們不喜歡將之表現出來,不喜歡刻意地找人訴說。周圍人也誤以為他們內心很強大而沒有怎麼關心他們,這就是所謂的“孤獨”。
    3 多重性格,遇到什麼樣的人就會講什麽樣的話。能適應不同性格的交往物件。
    於是,他們的情感沒有人來理解。他們的朋友雖多,但沒有幾個可以傾心相談的。所以他們自我感慨道:“我雖外向但還是孤獨。”故有了外向孤獨症一說

    到這裡,大概有個譜了,原來不是什麼心理問題,只是網絡上一個對人的形容而己。既然不是心理病,有這種「外向孤獨」都未嘗不可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