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1日星期三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 被害者對動武者動情?!! (犯罪心理學/變態心理學)


上年我們在專頁都有介紹過,不過最近偶然看到電視又介紹「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Stockholm Syndrome)」,同時在網上看到這張漫畫,簡單又概括的展示了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症」,今次就介紹一下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Stockholm Syndrome)」。

首次出現

於1974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發生銀行搶劫案件,歹徒歐陸森(Olsson)與歐佛森(Olofsson)綁架了四位銀行職員。警方與歹徒僵持了一百三十個小時之後,本案因歹徒放棄而結束。事後,所有的被害者都表明並不痛恨歹徒,並表示歹徒非但沒有對他們造成任何傷害,反而對他們多加照顧,於是他們對歹徒心存感激之餘,還對警察採取敵對的態度。最後,更有其中一名被綁架的女人質 - 女職員克麗斯蕬汀(Christian)愛上其中一個歹徒歐陸森,並與他訂婚。

定義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Stockholm syndrome)又稱為人質情結、人質綜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加害者產生特別的感情,甚至會反過來幫助加害者的一種情結。

特徵

根據心理學者的研究,一些情感上偏向會依賴他人且容易受感動的人,若遇到類似的狀況,會較容易患上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而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通常有下列幾項特徵:
  1. 匪徒會為某種所謂「正義」的原因而作出綁架人質之行為,並得到人質認同。
  2. 人質必須真正感到綁匪(加害者)會威脅到自己的存活可能。
  3. 在人質遭到挾持的過程中,人質本身必須感覺到綁匪(加害者)略施小惠的舉動。
  4. 除了綁匪的單一看法之外,人質必須被隔絕所有其他觀點(即得不到任何外界的消息)。
  5. 人質必須相信,自己是沒可能逃脫/對前路感到絕望。
大部份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患者都會經歷以下四大歷程:
  1. 恐懼:因為突如其來的威嚇及脅迫導致現況改變。
  2. 害怕:處身或籠罩在極度不安的環境中,身心都受到威脅。
  3. 同情:因與挾持者長期相處的情況下,體驗到對方的迫不得已之行為,同時自己又並未受到任何『直接』傷害。
  4. 幫助:最後,被挾持者會給予挾持者無形的幫助,例如配合/不逃脫,甚至是反安撫挾持者等;更甚的或會提供有形的幫助,如協助逃脫,向法官說情,一起逃亡,更極端的(會出現在女受害者身上) 會愛上加害者,與他結婚及生兒育女等 。

斯德哥爾摩症例子


電影中不乏利用「斯德哥爾摩症後群」的橋段,以達至淒美感人的效果。最經典的,莫過於《天若有情》中,有錢女主角Jo Jo (吳倩蓮),愛上劫持她的華Dee (劉德華) ,到現在,仍有許多人都回味著華Dee駕著電單車不停流鼻血,Jo Jo如何在某天橋穿著婚紗跑,恍惚要找到華Dee的身影,背景播著「天若有情」及「未曾後悔」
較近期的代表作還有《色戒》,當中的年輕女團員王佳芝(湯唯),在與特務頭目易先生(梁朝偉)之間的感情糾葛亦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刺殺行動失敗就是因為王佳芝的告密。

較實際的例子,其中一宗發生在美國的鹽湖城 15歲少女伊麗莎白在失蹤近 9個月獲救。伊麗莎白被擄走的一天,她已在一個稀奇古怪的宗教儀式下,與擄走她的流浪漢米切爾「結婚」,成了他其中一名妻子。警方還認為,從伊麗莎白在有機會時也不打算逃走看來,她已被米切爾「洗腦」,其叔父更指伊麗莎白已患上同情綁架者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